close
胡思亂想是老化的催化劑
- 2009-02
- 作者:張靜慧
10年前,《康健》剛創刊時曾訪問前監察院院長陳履安,談如何醫治人的愚癡,當時的他,身形清瘦卻有精神,說話舒緩卻有力,花白的頭髮沒有染,自自然然地與黑髮共存;10年後,他還是這個樣子,歲月似乎沒有在他身上留下明顯痕跡。
「變了,當然變了。人從出生開始就一天一天在朝老的方向走,怎麼可能沒變?」72歲的陳履安嗓音沉穩,「開場白」就點破亙古的迷思:人人嚮往青春永駐、長生不老,但那是不可能的。
他從一個小故事說起。
他當經濟部長時,很好奇為什麼很多國家把65歲訂為退休年齡,後來他去德國參訪,一個德國人告訴他,一百多年前,鐵血宰相俾斯麥準備推動退休金制度,有人提醒他這樣國家財政負擔太大、風險很高;當時德國人的平均壽命是48歲,於是俾斯麥決定把可領退休金的年齡訂為65歲,足足比平均壽命高17歲,這樣國家財政就比較「安全」,因為很少人活到65歲。
而現在,很多國家的國民平均壽命超過75歲,「我們壽命長了,煩惱更多:不但想活得更久,甚至想變年輕。我們應該想想,當人壽再增加數十年時,生活方式、習慣、態度,社會結構、制度應該怎麼調整?」學習禪修多年,陳履安說話帶著一種超然的態度,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問題,往往一針見血。
「從古到今有多少人想盡辦法想長生不老,但是都沒有『得逞』,為什麼我們還是不能接受人就是會老?」他反問。他認為,人生真正最重要的是要認識自己的心,找到安住自心的方法,活得健康充實且有意義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